2024年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运行状态趋势、产业链全景及发展的新趋势报告


时间: 2024-06-03 20:32:56 |   作者: 数控系统

  《2024-2030年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中国伺服系统市场做出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是智研咨询多年连续追踪、实地走访、调研和分析成果的呈现。

  为确保伺服系统行业数据精准性以及内容的可参考价值,智研咨询研究团队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厂家调研、经销商座谈、专家验证等多渠道开展数据采集工作,并对数据来进行多维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业所有的领域,使从业者能够从多种维度、多个侧面综合了解2023年伺服系统行业的发展形态趋势,以及创新前沿热点,进而赋能伺服系统从业者抢跑转型赛道。

  伺服系统的分类方式多样,按照驱动元器件划分,包括步进式、直流电机、交流电机伺服系统,照着结构特点划分,有单回、多回、开环和闭环的伺服系统,按组成元件划分,有电气伺服系统、液压伺服系统、电气-液压和电气-电气伺服系统。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趋势。首先,随着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对伺服系统的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的趋势使得伺服系统在各类机械设备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涵盖了工业机器人、数字控制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多个领域。市场需求多元化也是当前中国伺服系统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除了传统的制造业,新兴领域如医疗设施、新能源设备等对高性能伺服系统的需求慢慢地增加,为伺服系统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并促使企业在产品研制和市场拓展方面做更多的投入。依据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44.53亿元,其中半闭环伺服系统占比最重,占比为75.46%。

  中国伺服系统行业面临着日益增长的需求,主要得益于多个方面的推动因素。首先,随着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对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伺服系统作为关键的运动控制设备,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行各业对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设备的需求推动了伺服系统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印刷设备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为伺服系统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例如,电动汽车、新能源设备等领域对高性能、高精度的伺服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伺服系统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太阳能光伏设备等方面的应用逐渐成为行业的关注焦点。根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伺服电机产量约为65.169万台,需求量约为252.896万台。

  我国伺服系统市场主要集中于汇川、安川、松下、三菱,分别占据16%、11%、10%、9%的市场占有率。随着近几年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国内厂商自研能力逐步增强,伺服系统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升。内资伺服系统市场占有率增长至35.79%,份额提升明显。

  汇川技术成立于2003年,2008年扩展自动化领域布局,开始展开PLC和伺服系统业务,将自动化系统业务由变频器单“点”业务向PLC和伺服业务“线、面”业务拓展。受益于制造业改造升级推进自动化进程,公司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47.77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30.08亿元。

  伺服系统企业将逐渐从产品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变,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包括设备维护、数据分析、远程监控等服务,以实现用户更全面的需求。未来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将在智能化、高性能、新兴应用和国际化等方面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要一直创新和适应市场需求,以保持竞争力。

  《2024-2030年中国伺服系统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是智研咨询重要成果,是智研咨询引领行业变革、寄情行业、践行使命的有力体现,更是伺服系统领域从业者把脉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智研咨询已形成一套完整、立体的智库体系,多年来服务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提供科技、咨询、教育、生态、资本等服务。

  1:本报告核心数据更新至2023年12月,以中国大陆地区数据为主,少量涉及全球及相关地区数据;预测区间涵盖2024-2030年,数据内容涉及伺服系统产品产量、行业产值、出售的收益、市场规模、产品价格等。

  2:除一手调研信息和数据外,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行业协会、上市公司公开报告(招股说明书、转让说明书、年报、问询报告等)等权威数据源亦共同构成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一手资料来源于研究团队对行业内重点企业访谈获取的一手信息数据,主要采访对象有企业高管、行业专家、技术负责人、下游客户、分销商、代理商、经销商以及上游原料供应商等;二手资料来源最重要的包含全世界相关行业新闻、公司年报、非盈利性组织、行业协会、政府机构及第三方数据库等。

  3:报告核心数据基于公司严格的数据采集、筛选、加工、分析体系以及自主测算模型,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

  4: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智研团队的专业理解,清晰准确地反映了分析师的研究观点。